754 Views
Read Time:14 Second
最近看到文章提及印度哲學人生三輪,認知&情緒&行動的循環關係,我想社區也是一樣,居民的總體認知,產生社區責任、進而社區發展。社區發展端賴人力互助、教育、生活支持產業一起動起來,而大多數人在工作之餘就已經乏了,要如何社區發展跟自我(家庭)發展融合,不用花太多時間,就是需要大家的分工,在不同的社區節點上施力產生力矩才有擾動。接下來的社群走向,我會走向願意合作並分工的“合作型社群”實踐願景。
關懷社區,愛護環境,人際互動是一個基本概念,人生活在此居家環境生態中,三個項目每個人關注配比不同,有人關心樹木有人關心寵物,有人關心污染有人關心交通,有人關心弱勢有人關心教育,付出方法不同,但每個人力量有限,唯有合作才能再創高峰經驗與強勢KPI,而合作也只能異中求同而已,沒有對錯。
先前有提過北大特區有兩種族群可先執行活動,一個是幼齡及學童,一個是中銀髮族。其中的交集就是學習跟用餐。這部分一定要繼續發展下去,學習課程的整合與學習者需求滿足,用餐的店家支持與消費者需求滿足,在在都是優先順序。延伸轉化來看就是教育與消費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