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市在地知識學:典藏三峽記憶文史座談會會後反思建議

0 0
802 Views
Read Time:46 Second

昨日時間有限,分享凌亂,以下較為完整。

  1. 社區營造說人文地產景,管理五則為產銷人發財,交集的還是人,重點還是在人力資源(機構)的整合。一種串連合作的概念~
  2. 提高知識學的位階,讓在地知識學成為公共/社會教育,而不只是一門知識。
  3. 尋求在地扶輪社(或獅子會、青商會及其他社團)支持,教育及人力資源可共享。
  4. 可透過新角度「幸福地理學」、「網路電台」、「電影戲劇」新連結產生新策略。
  5. 老街產業可效仿台南正興街(明信片書、行動博物館),凝聚更多共識。
  6. 盤點北大特區退休人力,除了可應用在導覽人力上,相信其他碰撞更為可觀。
  7. 三個機構的想像:李梅樹紀念館、新北市客家文化園區,北大創創中心,

北大創創中心如可以當作一個發展基地,教育向下扎根,與社區接軌,畢業即創業不只就業都是有可能的!讓更多人留下,未來才有更大的永續能量。

  • 昨日有些人未到,以下在地人士可以再進一步討論,大家可以再建議人選。希望透過下一次能有再進一步的成長~

新北市在地知識學:典藏三峽記憶」─產業座談會會後反思建議

每次都到最後尾聲分享時間都很短,下次要先講,哈!

  1. 三峽依區域簡單分有市區、山區、北大特區,是個不山不市(開玩笑),三峽真的只有老街、金牛角跟藍染嗎?還有茶園,行修宮,碳中和樂園,北大特區、國教院等等,資源很多不用畫地自限。
  2. 什麼叫做文化創意?我個人覺得三峽在推廣時文化放太重,創意太少很可惜。可以多多彼此交流激盪出新的點子。
  3. 三峽尚缺民宿、書店,或許可以將原有的元素重組解構再復合出新的。
  4. 市區跟北大特區是否彼此貼著標籤呢?若有,實在是可惜,其實新舊文化、產業的交流,只有協力合作才能將三峽更上一層樓,也不要浪費教育城的資源願景。或許在教育、或許在旅行。但是不管哪個?都是要合作呀!
  5. 簡言之,內部團結,外部找資源,94狂!

2017盛會三峽─生活圈文化會議座談會會後反思建議

  • 一樓的流動是可以增進活動的,三峽市區跟北大特區的共同點是
  • 房租高
  • 未整合人力資源(資本)
  • 意識形態的矛盾
  • 我認為彙整三個主題要討論的最後方案就是要組織一個新的團隊去執行/溝通,或由台北大學海山學研究中心領導跨域整合(大漢溪融合團隊?),馬上去做,因為後續需要更多人力活動與事先的規劃。
  • 歷史文物館的活化,應配合每月區公所區務會議,密集溝通討論,OT建議有三:
  • 後方的湧榭當作假日音樂市集/農夫市集(或許整合平日路邊銷售的阿嬤賣菜團)
  • 室內空間可以規劃成咖啡館(可增加IG拍照點,之後咖啡染?)、特色餐廳(如李梅樹餐廳)、農產品合作社(對照過去)。
  • 初期可善用三峽國小前的21棵茄苳樹林蔭大道(117年)引流

目標:青少年有學習、年輕人有IG、中年人有休憩、老年人有回憶。

PS:另可參考成大歷史文物館(後來新增論壇、展演、工作坊)

  • 座談參與討論的人異質性更要多,應該邀請經發局,教育局,城鄉局等,期待用世界咖啡館型態籌智,也應留給更多參與者交流時間。
  • 教育能夠打通產業、文化、社區、藝術,所以應該以其為基礎出發。
  • 至於藝文季是否整合?建議梅樹月的推廣可以結合實驗教育團體推廣,也可進入校本課程。藍染節擴大為「三峽文化教育季」增加經費也能擴展參與族群,未來可以成為他縣的文化教育指標。
  • 品牌三峽:除了文化精神、產品是?不只金牛角,可以自創?
  • 不管如何,盡快成立培力團隊,教育訓練、經驗傳承,因為有時最佳時機過了就是過了。
Happy
Happy
0 %
Sad
Sad
0 %
Excited
Excited
0 %
Sleepy
Sleepy
0 %
Angry
Angry
0 %
Surprise
Surprise
0 %

Average Rating

5 Star
0%
4 Star
0%
3 Star
0%
2 Star
0%
1 Star
0%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