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8月在樹林大有路的工作室設立,三年期間我一直想到一樓店面擴大要做的事,社區居民也較方便出入。所以在去年七月租下梅街店面進行社區更大規模策略聯盟,十月成立了「享想」,志在社區營造,希望引進便利鄰居的資源活絡社區。至今已經執行很多計畫了,例如:三峽紳士協會終身學習推廣開班計畫、良心攤計畫、助農團購計畫、小農市集、社區菜市長計畫、三峽孩子的藝術地圖博物館計畫、各式推廣教育計畫(包含兒童理財、國際觀、手作拼豆、美感美術、資訊、英日韓文、親子廚房、心智圖、手沖咖啡、職業體驗等)。藉由親子活動、學習活動、推廣說明會的參與、二手尋寶跟民生需求市集採買,拉進了社區居民彼此之間的距離。
十年前遠雄建設造街計畫就是希望比照日本三鷹市社區營造平台,將北大特區分為松竹梅三個街廓商圈及兩個公園營造,可惜無法持續,中途只辦了三屆鄰舍節而中斷,缺乏人才及資源整合的共創機制,僅偶而辦理節慶活動實為可惜。住在北大特區六年多,我觀察到店面租金高,使得很多工作室因租金考量,必須轉租於社區大樓內,而客人出入常常需要經過社區大廳管制不甚方便。其實每人有各自專業但是缺乏通路行銷及有人潮的地點。如果能善用這裡的人力資源,創造平台互助,甚至產生有關生活、知識的產業,將形成一個共生互助生態網。透過享想平台已集結在地協會及店家、創業者、在地媒體、社區文史工作者、老師、社區居民及熱心家長,激盪出的能量又回饋了給社區,這樣的循環才是良性的。
對於未來願景,我想北大特區臥虎藏龍,百業兼有,或許應該一起組個社區合作社企業型態,以股東制貢獻在地並結合在地NPO、店家、退休人力資源、各種專業人員、老師、家長與志工運作,進而創造就業機會才更有參與感。日前臺北大學的幸福市集,三峽龍埔國小的可食地景計畫、北大特區聯合策進會所舉辦的聯合音樂會、與中華社區生活品質協進會的鄰舍節都是很好的社造啟動,可說是農藝復興!在北大特區許多社會實驗計畫可以被實踐,以後若有更多地方讓大家討論公民活動凝聚共識、進而教育訓練組織志工,三鶯地區成為一個文化藝術與教育之城指日可待。
享想至今已經滿一年了,第一階段的社區氣氛已經開始熱絡了,希望能串聯更多計畫執行,地方公共論壇講座及大三峽問題探索可以列為下一個階段的目標,大型活動也應該集中資源大家一起協辦,社區是形成一個社會的單位,社區好社會就好,在地安居樂業產生的社區經濟也是可觀的,歡迎對社區設計、公益教育有熱忱的團隊一起合作。
享想 造咖長 謝煌榮